2025-10-22 1:55
來源:黑龍江新聞網(wǎng)
中國電力新聞網(wǎng)
當下,跟世“搭子文化”興起,說新折射出年輕人社交的語學誼便捷化與情感連接的淺層化。吃飯、何建旅游皆可尋“搭子”,立高友情卻似乎日益功能化、質(zhì)量碎片化。跟世如何跨越普通熟人階段,說新構(gòu)建深度情感連接、語學誼相互滋養(yǎng)的何建知己之誼?這不僅是當代青年的困惑,亦是立高貫穿人類社交史的永恒命題。
《未盡的質(zhì)量快樂:魏晉名士社交處方箋》一書,以《世說新語》為藍本,跟世揭示了魏晉名士在亂世紛擾中找尋人際快樂的說新智慧。他們于君臣、語學誼親子、朋友等7種社會關(guān)系中,踐行著快樂的兩大基石——“真實”與“滿足”。其交往之道,恰如一面跨越千年的明鏡,為今人尋覓高質(zhì)量友誼提供了深刻啟示。
才情相吸
《文學》第4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:服虔計劃作《春秋》注,想要參考比較他人的觀點與自己的同異。他聽說崔烈給不少門生講解《春秋》,于是隱名埋姓,去為崔烈的門人做飯。每當崔烈講課時,就隔著墻壁偷聽。等到他知道崔烈沒有超過自己后,就和崔烈的門生一起討論其觀點的優(yōu)劣。崔烈聽說后,不知道他是什么身份,不過以前就聽說過服虔的大名,懷疑這個神秘人士就是服虔。第二天一早,趁服虔還沒睡醒,崔烈大聲叫道:“子慎!子慎!”服虔在睡夢中驚醒,本能地應(yīng)了一聲。兩人“遂相與友善”。
這是一個完整的從陌生人變成朋友的過程。崔烈欣賞的是服虔對《春秋》的見解,而服虔在覺得對方的解讀不如自己的情況下,欣賞的應(yīng)該不是崔烈的見識,而是崔烈的氣度。
兩人相互賞識而成為朋友,相互欣賞的瞬間、不必多言的默契,是如此美好而神妙,讓人艷羨之余也感慨它的不可復制,這是獨屬于這兩人之間的緣分啊,因惺惺相惜而成為朋友。
見賢思齊
瞬間的相知而悅不可復制,有時候朋友間的相互欣賞具有滯后性。
《容止》第23則說的是陶侃對庾亮一見傾心的過程:由于蘇峻作亂,朝廷傾覆,溫嶠和庾亮投奔到陶侃那里求救。陶侃覺得庾亮正是造成蘇峻作亂的罪魁禍首,放言說不殺他不足以向國人謝罪。庾亮聽后非常憂慮,猶豫著不敢去見陶侃。溫嶠說:“陶侃我很了解,你只管去見他,一定沒事的。”果然,庾亮的相貌風度,使得陶侃一見便改變了原來的看法。他和庾亮暢談宴飲了一整天,對庾亮“愛重頓至”。
《儉嗇》第8則也寫道:蘇峻之亂,庾太尉南奔見陶公,陶公雅相賞重。陶性儉吝。及食,啖薤,庾因留白。陶問:“用此何為?”庾云:“故可種。”于是大嘆庾非唯風流,兼有治實。陶侃是一個節(jié)儉的人。兩人一起吃飯的時候,庾亮留下了薤菜的根白。陶侃問他為什么這么做,庾亮回答說根白部分還可以用來種植。陶侃于是更加欣賞庾亮,覺得他除了風流倜儻之外,還有務(wù)實的一面。
可以想象,在遭遇叛亂之前,在京城過著舒適生活的庾亮是不懂得節(jié)儉的,但劫后余生的他開始認識到生活的不易與儉樸的可貴,從而在仿效陶侃之時,自己也潛移默化地節(jié)儉了起來。真正的賞識,大約就是從朋友身上看到打動自己的閃光點,而在舉手投足中自己也成為一個那樣的人。
《薤露》是漢魏時期著名的挽歌,留薤菜的根白,本身就帶著風雅的色彩。庾亮留薤菜的根白說“故可種”,絕不只是在說種出新的薤菜,而是暗示自己返回建康重拾河山的決心。這一點陶侃也自然心知肚明,因而他才會夸贊庾亮風流而治實。
斗嘴結(jié)緣
理想的友情離不開斗嘴,斗嘴能夠幫助兩個原本并不投緣的人成為朋友。顧顯和周顗這對好友就是斗嘴促成的。
《方正》第29則說,顧顯有一次對周顗勸酒,周顗不肯喝。顧顯就轉(zhuǎn)而向柱子敬酒,對著柱子說:“你怎么把自己當成棟梁了啊。”周顗聽了這話反而很開心,“遂為衿契”。兩人不斗不相識,是斗嘴讓周顗看到了顧顯平時被他忽略的一面。顧顯頗具幽默的調(diào)侃瞬間征服了周顗,兩人成了意氣相投的好友。
對已經(jīng)成為朋友但距離知音尚有差距的人來說,斗嘴不失為朋友之間的另類交流方式。
魏晉名士的友誼圖譜,非理想化的“同頻共振”,而是在變動中守真誠,于差異中求共鳴。他們或因才情相吸,或因斗嘴結(jié)緣,或因直言相礪而情誼愈篤——這份情誼,既有“有朋自遠方來”的欣喜,亦含“忠告而善道之”的清醒。
高質(zhì)量友誼的密碼,在于以“真實”展現(xiàn)自我,以“滿足”之心接納彼此;不回避關(guān)系的脆弱與變化,珍視那份“不必言說”的默契;不畏差異,在相互欣賞與坦誠碰撞中,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(作者系《未盡的快樂》作者、北師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)
董鐵柱
編輯:謝疏影
版權(quán)聲明 新聞爆料熱線:0535-66313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