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吻》 豐子愷
《春日游杏花吹滿頭》 豐子愷
《爸爸回來了》 豐子愷
《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》 豐子愷
◎何樂為
展覽:無限清涼——豐子愷藝術展
展期:2025.9.5-10.12
地點:北京畫院美術館
豐子愷曾說過:“你若愛,豐愷生活哪里都可愛。愛悲”這句樸素卻動人的藝術話,恰好點明了他藝術的久主核心——在最尋常的生活里,發現最真切的豐愷溫柔與美好。他的愛悲作品總是以簡約的筆觸,勾勒出童真與日常,藝術卻蘊含著深厚的久主人文情懷與社會關懷。畫中那份清涼,豐愷像夏日里的愛悲薄荷般沁人心脾,更給人精神上的藝術慰藉。
由北京畫院與豐子愷研究會聯合主辦的久主“無限清涼——豐子愷藝術展”,正是豐愷基于這樣的藝術精神展開。展覽匯集了豐子愷不同時期的愛悲重要作品,以全景式的藝術方式,展現了他從傳統走向現代、從個人情感走向社會思考的藝術軌跡。觀眾在這里不僅能感受他筆下“清涼”的生動意境,更能體會到那份穿越時空的溫柔與愛。在豐子愷的世界里,生活本身就是最可愛的藝術。
古典詩意融入日常
豐子愷自幼成長在書香氛圍中。其父豐鐄為清末舉人,擅長詩文,家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蘊。少年時代,豐子愷便熟讀古典詩詞,吟詠成誦,這份詩意教養也自然浸潤在他的藝術中。因此,豐子愷常常以詩入畫,他善于借古典詩句點染畫境,讓畫面里既有詩詞的生動闡發,又有現實生活的詩意表達。無論是水墨人物還是日常場景,他總能用極簡的筆觸與樸素的構圖,傳達出人與自然、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與溫情。這正是他作品中“清涼”的氣息所在——看似淡雅,卻蘊含深意。
豐子愷并非單純用技法描摹,而是通過“詩書畫印”的綜合修養,把文人氣質融入現代漫畫與水墨中。他繼承了中國畫的傳統精髓,同時又勇于創新,使作品在情感表達上更加豐富多元。這樣的創新不僅僅是技法的突破,更體現在他以現代審美觀念重釋傳統文化精神。
展覽以“詩意之情”為開篇,正是希望觀眾能夠從豐子愷的畫中看到這種古典與現代的有機融合:畫中有詩,詩中見畫,既承襲了千年文脈,又回應了現實生活。在他的筆墨里,古典詩意不再遙遠,而是融入日常,成為人們心靈的清涼與慰藉。
將護生作為重要主題
豐子愷始終將“護生”作為藝術與人生的重要主題。早年與恩師李叔同合作的《護生畫集》,正是他勸人惜生、戒殺、長養仁愛的實踐。于他而言,愛不僅是生命的底色,更是藝術的基調。
中國畫家自古以來便重視對自然萬物的描繪,這不僅是形式上的取材,更體現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哲思。豐子愷筆下的花草樹木、孩童小景,皆不為抒發個人悲喜,而是以一種更高遠、更寬闊的眼界去呈現生命的價值。他的畫如同潺潺溪流,恬淡自然,滋潤人心。看了豐子愷的作品能感受到一種“治愈”之力,這種力量來自平實的筆觸、溫潤的情感,豐子愷將對萬物的悲憫與仁愛融匯到筆墨中,讓人心中也生出柔和與善意。
“護生之心”板塊旨在揭示豐子愷如何將“愛”與“悲憫”提升為藝術的恒久主題。他的作品不僅呈現出對生命個體的尊重與對自然萬物的關懷,也折射出深厚的人文意識與倫理擔當。在這一意義上,豐子愷的藝術實踐為我們提供了重新理解藝術與社會關系的視角:藝術不僅是審美經驗的載體,更能夠在文化層面生成仁愛與慈悲的價值取向,促使觀眾在觀照作品的同時反思自身與世界的關系。
重新發現生活的價值與溫情
“童真之趣”板塊進一步拓展了豐子愷作品中的情感維度。他始終以赤子之心觀照世界,在畫中為我們留下了關于童年的溫情記憶。
這些作品不僅僅是對兒童形象的記錄,更是對童年的禮贊。孩童世界自有其詩意:他們在庭院中嬉戲,在荷塘邊納涼,哪怕只是頭頂一片荷葉避暑,也顯得可愛可親。在豐子愷的筆下,童年就像一幅彩色的簡筆畫,質樸明亮,卻飽含生命的真趣。不同于成人世界,孩子的純真猶如一泓清水,映照出人性最本真的一面。通過這些生動的描繪,我們感受到藝術家在筆墨間所流露的珍視與憐愛。“童真之趣”由此成為他藝術世界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,提醒我們守護那份最初的純粹與歡欣。
“閑逸之韻”并非遠離人間煙火的虛構境界,而是豐子愷在日常生活中體悟出的真實從容,他的超脫,正是建立在對生活細節的深切觀察與體會之上。觀眾常常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熟悉的場景:外婆抱著小孫兒,兩個圓圓的臉頰緊貼在一起,一個夸張的“KISS”溢滿了溫情;或是周日媽媽帶孩子的手忙腳亂與辛勞,滑稽而又動人。這些畫面超越了時間的界限,成為世代皆能共鳴的生活記憶。
豐子愷的閑逸不是逃避,也不是消極放任,而是從日常的忙亂與瑣碎中抽離出的哲思。他提醒我們:生活在當下,常因繁雜而令人不堪,卻也因那些美好的瞬間感到彌足珍貴。看到這些畫面,觀眾以旁觀者的身份會心一笑,重新發現生活的價值與溫情。他用筆墨告訴我們:哪怕在最瑣碎的境況中,依然值得真切感受當下,并回饋以一抹笑意。
由看畫進入讀畫
本次展陳設計頗具匠心,策展團隊在空間體驗上進行了延伸,例如設置互動環節“筆底喵蹤”,讓觀眾親身參與感受豐子愷筆下的生動。同時,展廳中設置“讀書臺”也是一個亮點。在展覽實踐中,如何延長觀眾的停留時間,使其從被動接收轉向主動沉浸,已成為評價展覽成效的重要維度。展覽通過精選豐子愷的著述、漫畫集與相關出版物,鼓勵觀眾在展廳坐下來閱讀,由此拓展了展覽的邊界,也為觀眾提供了由“看畫”進入“讀畫”的新路徑。
這次不僅重現了這位20世紀藝術大師的多維創作實踐,更在當下語境中提示我們重新審視藝術與生活的關系。豐子愷以兼具文學修養與藝術敏感的筆墨,建構了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: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再闡釋,也是對現代社會的深刻回應。他的作品所傳達的溫潤與清澈,為今天的觀眾提供了一種“在自然中看出生命,在一草一木中發見自己”的可能。
本次展覽不僅是對豐子愷藝術成就的再現,更是一次對于相關藝術史研究的補充與深化。四個板塊從不同方面勾勒出他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建立橋梁,并以樸素而深邃的視覺語言回應了人類共同的情感與倫理命題。然而,這并不僅僅是一場研究者的學術探討,在展覽現場,觀眾能夠于熟悉的日常場景中找到共鳴,也能在閱讀、互動與沉浸體驗中獲得治愈與思考的雙重收獲。正因如此,這一展覽在紀念的意義之外,更呈現出強烈的當代性與公共性。
在豐子愷逝世50周年之際,這樣一場兼具學術厚度與公眾親和力的展覽,回應了我們這個時代對溫情、智慧與藝術的渴求。它不僅是一段歷史的回望,更是一次面向未來的啟迪。
圖源/北京畫院美術館
Copyright 2019 爭強斗狠網.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